首页 > 目录 > 《眼泪它知道》在线阅读 > 正文 第四章 学堂
鱼肚泛白的清晨,寨沟村子里的屋顶飘着缕缕炊烟。
陈萍萍早早的为陈老根和恩赐煮了两碗油泼面。
陈老根和恩赐吃完面后,就出门往乡里走去了。
路两旁,杨树叶子黄了,父子俩像是走进了一副油画的世界……
因为前几天打架的事,恩赐跟陈老根父子俩有了隔阂。恩赐不肯与陈老根并排走,走在陈老根后头。陈老根知道,这孩子还在恨他同时也怕他,一路上父子俩也没有语言交流。
直到晌午,俩人才来到了乡里。街上的行人三三两两,秋风阵阵的吹来,干燥又冰冷的风吹在脸上,恩赐脸上的伤口未愈合,被风吹得又痛又痒。
此时,陈老根父子已经走了六个时辰的路,口干舌燥,又饿又累。
“爹,我们歇歇吧!好饿了。”恩赐终于肯开了口,抬着头问着陈老根。
“好,我们找个地方歇歇吧!”
父子俩在街上走了一会儿,就拐到一处巷子里去了。
巷子里,有一个名叫开心饭馆的店子,在乡里是出了名的。这里菜不仅口味好,份量足,价格还挺实惠,常常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,饭饱酒足后,桌上总是聊不完的江湖趣事。
陈老根领着恩赐选了一处偏僻的位置坐了下来,点上了几个小菜。
“听说咱们乡的私塾被撤了?在江城镇开了一家叫什么学堂的公家学堂?”
“这不是嘛,还听说都不学传统教学中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,去学什么叫科学的书籍!老祖宗的文化都给丢弃了,真是乱套了。”说完,旁桌的几个老汉呡了几杯酒,继续开始畅聊了起来。
在旁的陈老根一听说私塾被撤,赶忙过来问老汉:“打扰了,我从寨沟村来,原本今日打算带我儿去私塾报名,但吃饭时无意听到你们聊天说私塾被撤了,真有此事?”
“是的,没错,我家小孩都被安排到镇上的学堂去了,嗐!”
“哦哦,好的,谢谢您嘞。”陈老根礼貌的谢到。回到座位,结完账,便领着恩赐快步的往私塾走去。
私塾门前,只见大门紧锁,门墙贴着一则通告:本私塾即日起解散,原学生被江城镇学堂接收。江城镇政府发。
清末的“戊戌变法”后就有很多地方效法“维新”,首办新学,学校由私学转化为公学。说白了,就是把当地的私塾改为“小学堂”之类的公立学校。但偏僻的大桐乡里还保留着早期的私塾教学。
“没想到,真的被撤了。旁边的路人在交头接耳的说着。
陈老根不识字,他看不懂。便拉着一旁的路人问道:“打扰了,这是写着什么?我不识字。”
“这私塾关门了,读书要到江城镇去读。”路人回答道。
“哦哦!谢谢!”
“江城镇可不近呐,恩赐去读书恐怕是要寄宿了。先回去商量,明日再说吧!”陈老根嘀咕着,拿起烟杆抽起烟来。
陈老根呡了两口烟,烟雾缭绕,腾空而起,思考了一会儿便说到:“恩赐,走!咱先回家,再议。”
“哦。好的!”
父子俩往寨沟村赶了回去。
夕阳印红了乡间田野,长长的影子被拉得畸形。陈老根和恩赐回到了寨沟村。
晚饭上,陈老根道出了今天的情况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江城镇离家有八十里远路程,路途遥远,恩赐读书必须要寄宿,我想听听你们意见。”
“恩赐还小,他照顾的了自己吗?”陈萍萍关心的问道。
在旁的哑巴媳妇也“啊啊”的点了点头。
“是啊!这是我所担心的。没人在身边也不是个事。其实让我最担心的是没人管教,怕他又去闯祸了。”陈老根说道。
“我要去读书!爹,您放心!我保证听老师的话。您可以考察我一个月,如果惹事了,不用您叫我我自己主动回来。”恩赐着急的说着,生怕不能去读书了。
“是啊!爹!给恩赐一个月时间表现表现,不行再说。”在旁的陈雪也帮着恩赐说道。
陈老根拿出烟杆,呡了几口,思索了一会儿。
“行,考察你一个月,在学校可要好好学习,少惹事,如果不好好学习到处去惹事就主动回来吧!”
“爹,您放心!我会好好学习,听老师的话。”
“大伙就早些休息吧,明早我跟恩赐一大早赶去江城镇。”陈老根说道。
不一会儿房间里只剩下陈老根和哑巴媳妇了。
哑巴媳妇可是心疼担心恩赐,去读书后,这么小便没人照顾。恩赐虽然平常在家帮忙做家务,一些日常生活还是会自己料理,但心里有万般不舍。今天恩赐一天没在家,家里怪冷清的。
哑巴媳妇朝陈老根“啊啊”比划手势,就往恩赐房间走去了。
这一夜,哑巴媳妇抱着恩赐睡了一宿。
第二天清晨,陈老根和恩赐早早就出门了。
直到中午才赶到江城镇。
江城镇在陕北属于重镇。它地处陕北南边与延安接壤,地势平坦,交通发达,属于陕北为数不多的煤矿及工业小镇。
只见街道上车水马龙,高楼拔地而起,熙熙攘攘的人群,行色匆匆。看着繁华的街道人来人往,父子俩顿时目瞪口呆,就像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进了城。
陈老根四十年前来过此镇。那年,陈老根哥哥陈符贵在江城镇煤矿局做事,在一次出勤时发生瓦斯爆炸大事故,不幸遇难。接到通知的陈老根赶来江城镇料理了哥哥后事。陈符贵一走,陈老根便成了孤儿,从此生活负担压在了年仅16岁的陈老根身上。
唉!岁月如梭啊!没想到短短些年,变化如此之大。原先的几条街道只有破旧矮小的楼房和几口店铺,现在已是高楼林立了。
“时间过得真快啊,恩赐我们找个地方歇会,顺便也去问个路吧!
“好,爹。”
说着父子俩消失在人群中。
父子俩找了间小酒馆,吃饱喝足后便向伙计问了去学堂的路。七拐八拐绕过了几条街,便来到半山腰处的江城镇学堂。
江城镇学堂原由江城私塾改编,学堂已创办十余年。内设有小、中、高中部。学堂摒弃了旧思想文学,学习西方科文学,每年为江城镇乃至陕北培养了大量科技及政治人才。
陈老根办妥恩赐入学手续后,给了恩赐些零钱便再三嘱咐着恩赐好好读书,就回寨沟村去了。
陈恩赐便在这里开始学习新科学,也在这里开始了命运的转折。
恩赐入了小学部,小学部没分什么现在的所谓一年级至六年级。全在一个班级。
这是一个六十人的大班级,年龄从六岁跨越到十一岁,人员较为难管理。所以学校制定了组学制,将六十人按年龄相近分六组,每组十人,每组认命一组长,组长管理自己的组员。恩赐被任命为年龄组最小的组长。
小学部每三年会举行一次升学考试,成绩合格者便分配到初中部进行分班学习,不合格者将继续留学。
手机阅读X
手机扫码阅读